初入春の茶博客
扫描关注初入春の茶博客

商务咨询微信

ad

历史上的杨七郎是怎么死的?还原杨七郎死亡真相

初入春の茶博客2018-01-25茶余饭后 38699

  在天津市宁河县和山西省代县,各有一处杨七郎墓。两县相距千里之遥,为什么同时拥有两座墓地呢?有人说,代县葬的是七郎的尸体,宁河埋的是七郎的血迹。然而,杨七郎究竟是怎么死的,却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,有些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,世人耳熟能详。
  据乾隆《宁河县志》记载:“杨七郎墓在县西潘庄,旧庙尚存,疑即昭(注:六郎杨延昭)弟也”。杨七郎即杨延彬,杨业之子,六郎杨延昭之弟。相传杨七郎年轻时就随兄杨延昭,在天津海河流域戍边抗辽,英勇善战,屡立功勋。七郎牺牲后,随从将士抬着他的尸体路过潘庄镇西塘坨村时,留下一滩血迹,被当地群众掩埋后,渐渐长成一座大土丘,后来就演变成了七郎墓。又传当地百姓出于对爱国良将的敬仰和怀念,七郎死后,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,修坟建庙,供后人祭奠先烈英灵。
  千百年来,方圆百里的百姓均来此祭祀,常年香火不断。历代文人墨客也前来凭吊,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优秀诗篇。乾隆《宁河县志》载有清朝名士徐羾的《咏杨七郎墓》诗:“宋室将军勇绝伦,英灵凛凛至今存。一抔遗土千年恨,百战神威万古尊。风急涛声悲壮士,明月葭影吊忠魂。野人亦自知加礼,不敢樵苏近墓门”。
  在一些评书、戏剧中,七郎杨延嗣八尺身高,使丈八蛇矛枪,曾在擂台上失手将潘豹打死。其父潘仁美上书宋帝称,杨家依仗军功,肆意行凶,要求严惩七郎。多亏呼延赞力保,才躲过一劫。之后七郎就以发配为名,随父杨业驻守代州。北宋雍熙三年,杨家军征战幽州时,杨延嗣单枪匹马,首个冲到幽州城外,力杀四门,与辽军将士交战数百回合,令辽军元帅韩延寿胆战心惊。
  金沙滩之战,杨家军左冲右突,奋勇厮杀,但终因寡不敌众,全军覆没。杨业的几个儿子相继阵亡,杨业也撞死于李陵墓前。七郎杨延嗣冲出重围,求潘仁美相救,谁料潘仁美为报私仇,非但不发救兵,还命人将七郎绑在阵前,令军士乱箭齐发。就这样,杨七郎被万箭穿心而死。
  围绕杨家将、杨七郎墓和杨七郎之死等民间传说,反映的是誓死报效国家的悲壮情怀,折射出中华民族崇尚正义的传统美德和百姓对爱国英雄的敬仰。然而,民间传说,评书演义以及戏剧猎奇,虽有故事可以倚借的空间,却缺少可靠的依据,许多情节和内容不是历史事实。
  据宋史记载,雍熙三年(公元986年),宋太宗决定出兵北伐,收复燕云十六州。任潘美为西路军主将,杨业为副将,王侁、刘文裕为护军。开始战事进展顺利,接连攻下云、应、寰、朔四州。但因曹彬的东路军失利,宋太宗急令各路人马班师,后又命西路军将收复的四州民众迁移至内地。这时,辽国萧太后率领十万大军开始反击,并攻破了寰州。杨业与辽军作战多年,深知边境地势,力主扼守要道,阻击辽兵,以保民众安全南撤。王侁、潘美未采纳杨业建议,王侁、刘文裕还嘲讽杨业怯敌,逼其出雁门关与辽军交战。杨业万般无奈,只好冒然出兵,并与潘美约定,让他在陈家谷部署兵力,以作接应。
  杨家军与辽军奋力激战,傍晚时突围转战到陈家谷口。潘美、王侁也曾布兵陈家谷,并派人登托逻台北望。望兵误传辽兵败退,王侁为了争功,率先撤兵。之后,潘美得知杨业战败消息,也慌忙撤兵逃走。杨业见没有接应人马,非常悲愤,虽身受几十处刀伤,仍奋力杀敌无数。最后,因筋疲力尽,被辽军所俘。杨业之子杨延玉及部将王贵、贺怀浦等全部力战而死。杨业宁死不屈,绝食三日而亡。
  杨业(?——986年),原名杨重贵,官至云州观察使、赠太尉、大同军节度使等,娶折氏(后演绎成佘氏,佘太君)为妻,生七子,依次为:杨延朗、杨延浦、杨延训、杨延玉、杨延环、杨延贵、杨延彬。除四子杨延玉战死沙场以外,其他诸子均曾为国戍边,其中,最著名的是长子杨延昭。杨延昭原名杨延朗,因“朗”字犯圣讳,因此改名为杨延昭,他继父杨业之后,镇守三关,号令严明,身先士卒,屡败辽兵,在边关二十余载,声名远扬,令敌兵闻风丧胆。杨延昭虽为长子,但在家族同辈中排行第六,所以人称杨六郎。又说按辽人风俗,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星专镇契丹,所以辽人认为杨延昭就是那第六颗星,呼其为“南斗六星杨延朗”,久而久之,竟在民间演化成了杨六郎。
  杨延昭在“澶渊之盟”后,被朝廷封为高阳关副都部署,后又担任了崇仪副使。“澶渊之盟”换取了宋辽之间百余年的和平,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。公元1014年,杨延昭卒于任上,终年57岁。二子杨延浦、三子杨延训同官至供奉,五子杨延环、六子杨延贵、七子杨延彬均官至殿直。兄弟六人,皆得善终。由此可见,杨七郎并未战死疆场,也非死于奸臣之手。

文章关键词
杨七郎
杨七郎怎么死的
杨七郎死亡真相
ad
发表评论